【原文发表于2021年4月20日】现金九游体育app平台
前几期我们讲了汤液经法图的基本结构和内容,人人一定要记取这样一句话,即:汤液经法图是通过五脏虚实坚忍疾病,通过五味补泻调理疾病。从这个念念路启程,我们举了一个最经典的方子,桂枝汤,这是一个肝木病证的调理方,准确地说是,补肝之方。
本节课,我们说说心火病证的调理方。
(一)
领先,我们呈上汤液经法图。
这是我们画的一张“体”、“用”成见调整后的汤液经法图。通过这张图,我们就能很直不雅地了解,对于哪一脏的疾病,应该选用什么样的药味配伍来补泻调理。
也许有东说念主会问,金教育,为什么你领先要讲肝,其次要讲心呢?
其实原因也很简短。在地球上,四季变化步调是:春—夏—秋—冬,六气主气的步调是: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不管是哪一种步调,对应在五脏角度,都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这是大当然的时候流动限定,是无法逆转的客不雅限定。
固然,在电影《信条》内部,这个限定被逆转了。不外,若是人人看过这个电影就会发现,电影是好意思瞻念,但那是假的,逻辑上有硬伤。若是果然按照熵增熵减原则逆转,逆转后的阿谁黑哥哥,不光是要戴面罩呼吸的问题,而是也曾吃进去的用来裁汰东说念主体熵值的三明治,在仍是排出来之后,需要按照这个旅途再往回走。你想想,东说念主体的入口和出口透顶对调,仍是消化收受入血参加细胞的氨基酸也需要再复返形成原来的食品态,就这一个操作,东说念主就结束。
是以,时候流动是无法逆转的,东说念主也不能能脱离寰宇,让寰宇逆转,东说念主还能陆续上前,这会违背“天东说念主相应”的基本端正。假如果然不错熵增熵减来逆转,我们觉得,也不是一定要按照原来的旅途,而是不错通过其他旅途。下次诺兰再拍这个题材时,其实不错从“天东说念主相应”这个角度脱手。
空论连篇,既然大当然存在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的客不雅变化限定,那我们也这样讲。
在汤液经法图中,若是以左下角为源头顺时针看,也等于这样的限定。
(二)
好,接下来我们认真开动讲调理心火病证的方子。
既然是讲心火的补泻方,那么当然就有“补心”和“泻心”的区别。想想我们无为肃肃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是不是有一些方剂的名字里就包含了上述2个词语呢?是的!比如说,三黄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天王补心丹、补心气口服液等。
但是,这些方剂或中成药的功效,并不都是汤液经法图内部的泻心或补心的功效。
原因有以下两点:
其一,汤液经法图从历史上某一个本事开动(有商讨说是魏晋本事,也有说法觉得宋代民间还有残存),就逐渐淡出主流并失传了,一直到《辅行诀》的公开出书才又重现。也等于说,汤液经法图不是连气儿传承的内容,中间有过很万古候的断档。是以,当然则然地,这段本事内的中药方剂也不能能是以汤液经法图体系来定名。之前我们讲过,汤液经法图的五脏补泻成见,与咫尺我们常说的补脾、补肾有一定的臆测,但并不透顶等同。
其二,就拿刚才说的这几个例子来看,天王补心丹和补心气口服液,都不是经典的补心之方,从咫尺的中药功效角度看,它们一个侧重于养阴,一个侧重于补气。半夏泻心汤呢,也不是经典的泻心之方,人人望望《方剂学》课本内部,半夏泻心汤以及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都属于斡旋肠胃的妥协剂。它们调理的心下痞,咫尺一般觉得是胃脘满闷,仅仅用“心”作念了一个定位成见。
是以,在刚才提到的几个方剂或中成药里,半夏泻心汤、天王补心丹和补心气口服液,都不安妥汤液经法图的补泻含义。只须三黄泻心汤,安妥汤液经法图的补泻含义。
这是为什么呢?
领先,我们来望望功效。
从功效角度看,三黄泻心汤梗概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调理三焦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目赤肿痛、心烦口渴、尿黄便秘等。当代中成药三黄片、一清胶囊等,内容上都是三黄泻心汤的底方。
但是,三黄泻心汤并不仅仅一个清热解毒的方子,它底本的主治证也不仅仅这些。在《金匮要略》里,纪录三黄泻心汤的原文为:“心气不及,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而这少许,刚巧安妥《辅行诀》内部对心气实的坚忍,即“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络续,或吐衄血;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不错看到,这内部有“目赤”,有“吐血衄血”。由此可知,从汤液经法图体系看,调理面赤目黄和吐衄血的三黄泻心汤,果然是在泻心。
接着,我们望望药味组成。
三黄泻心汤由3味药组成,永诀是大黄、黄连和黄芩。从《中国药典》不错查到,大黄的药性是苦、寒,黄连的药性是苦、寒,黄芩的药性如故苦、寒。不外,汤液经法图体系并不这样觉得。在这个最早的五味表面中,黄连、黄芩是苦味药,而大黄是咸味药。
降服这个表面,由2个苦味药和1个咸味药组成的方子,安妥心火病证的调理选药。同期,从苦味药多于咸味药这少许来看,功效是以泻心为主的。
是以,这个方子叫作念泻心汤,它的称号很准确,它的组方用药也很准确。
与此同期,人人也不错看到,心火病证的补味是咸味,泻味是苦味,调味是酸味。是以,组一个泻心的方子,不错选拔苦味药和咸味药,并保证苦味药在全方占有主导地位。固然,也不错选拔苦味药和酸味药,不选咸味药。
有莫得这样的方子呢?有的!代表性的等于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亦然《伤寒杂病论》的经方,由栀子和淡豆豉组成,其中栀子味苦泻心,淡豆豉味酸收心,一泻一收,也组成了经典的泻心之方,用于调理虚烦不得眠。
是以,组方用药的药味详情了之后,可选的组合阵势、可用的组方中药其实不啻一种。
(三)
好,接下来,我们再要点说说大黄的咸味。
对于大黄是咸味药这件事,可能有好多东说念主不睬解。人人会想,既然《中国药典》都认定为大黄是苦味药,《神农本草经》都标示大黄是苦味药,为什么你就一定要标新翻新,觉得大黄是咸味药呢?
人人还难无私们在第一课内部提到的一个词吗?叫作念“破旧立新”,叫作念“申辩之申辩”。若是想确凿走近汤液经法图,就把你过去学的忘了吧。
我给人人举一个例子,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上商讨生时,课题商讨等于中药药性表面,我们把《神农本草经》里扫数的中药的四气和五味整理出来,建了数据库,然后接管一种叫作念臆测端正分析的数学体式商讨了这些四气和五味之间的臆测。后果发现,最常见的四气为寒、和煦热,最常见的五味是苦、甘和辛,并且从概率统计上看,最常见的四气五味组合,齐全地组成了苦寒、甘和煦辛热3种固定臆测。
就这个商讨,我还发表了SCI论文。
这个发现说明了什么呢?我那时想,其实至少说明少许,那等于四气五味的散布是不平衡的,有些多,有些少,并且有一些属性之间,并不独处,存在臆测性。
但是,当我看到《辅行诀》内部对于中药药性的纪录之后,我猛然发现,我之前的那些商讨,也许还能说明另一个问题,那等于:咫尺我们能看到的现有最早的本草《神农本草经》,也许仍是是传抄了好多年的药性纪录,而不是最早的药性表面。这其中有错简,有遗漏,有演变,有不完善。
那么,《汤液经法》内部是何如纪录的呢?
凭证《辅行诀》的纪录,《汤液经法》觉得“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能胜数”。为了展示这种五气生五味的历程,陶弘景列出了25味示例中药,称为“药精”。其中对于咸味药的纪录为:“味咸都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这句话的道理是说,旋覆花、大黄、泽泻、厚朴和硝石这5个中药为咸味药,属火。
我们觉得,这种表述阵势,可能是更为本源的药性表面,一则是因为这种药性表面径直与阴阳五行这样更高等次的表面相连结,二则是这个表面中的五行五味对应具有更好的平衡性和逻辑自洽性,三则是接管这个表面来解读经方配伍,安妥度极高。
而这其中的“大黄为木,泽泻为土”的表述,描摹的是并吞药味不同中药的各自性格,也等于“五味之变”。这个表面我们放到以后说。今天人人先记取,这5个中药是咸味药。
是以,一个中药的确凿味说念与功效药味,在最开动的时候,一定是相匹配的,是合二为一的。古代圣东说念主也许恰是凭着这种性格,通过药物孕育环境、药材的象采集口尝药味,来详情中药的功效。而在其后的传承历程中,由于表面失传、品种错杂和品性裁汰,才会出现确凿味说念与功效药味不匹配的情况,出现二者分离的情况。
若是果然是这样,那么,咫尺的药性纪录中,一定包含有一些内容与本原内容疏通,也一定包含有一些内容仍是发生了变化。
而大黄,等于阿谁发生了变化的中药,它的本原药味是咸味而不是苦味,五行属性是火中木。
其实,我们只须找一块大黄,用沸水冲泡一段时候后尝一下就知说念,大黄果然莫得那么苦,不像黄连和黄芩那么苦。
是以,但愿人人再行坚忍中药的药味,这亦然背面一系列分析的基础。好,今天就讲到这。